从墨子思想看“中国梦”的实现
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杨哲 发布时间:2015-05-08 12:53:35 浏览次数: 次 【字体: 】

犹记得第一次步入基地,遥遥望见他屹立的雕像时内心的震撼。于我,在此之前他或许只是一个掩映在浩瀚历史烟云中的名字,在此之后,仿佛是个日日得以相见的朋友了。由此,我走近他,才感慨即使隔着三千年的时空距离,也不能遮蔽他独特的光芒,苏世独立,熠熠生辉。

得益于学校浓郁的墨子文化氛围,让我可以在艰涩的文字之外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他的思想。只是稍稍靠近,我便感受到他的大气磅礴,只是浅浅纵观,我便惊觉他的思想,几乎涵盖了治国的方方面面。

国之基础在于民本,历史已经证明,只有摆正了人民的地位,重民贵民,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墨子生活在诸侯争霸、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战国初,目睹了太多的战火迭起、民不聊生,加之出身平民的社会地位,让他不平则鸣,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底层劳苦民众的代言人。他主张兼爱,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,不分等级尊卑,甚至超越国界,“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;视人之家,若视其家;视人之身,若视其身。”“若使天下兼相爱,国与国不相攻,家与家不相乱,盗贼无有,君臣父子皆能孝慈,若此则天下治。”这样近乎广博的爱,太过理想和纯净,因此,似乎难以实现,可也正因为它的理想和纯净,直至今天都是人们一直憧憬和追求的。

看过“兼爱”的地基,再仰视墨子的思想大厦。政治上,他推崇尚贤、尚同、非攻,即选贤任能、一同天下、反对不义之战;经济上,他提出节用、节葬、非乐,即节约用度、简葬短丧、反对奢靡之音;宗教上,他主张天志、明鬼、非命,即尊天意志、相信鬼神、反对顺命之为。方方面面,墨子都跨越了阶级的隔阂,突破了传统的拘束,甚至消弭了时空的限制,以至今天我们读来,依然发自内心地赞叹其超前和智慧。

我常常忍不住想,是什么让他本一介布衣,却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心忧天下的重担?直到我读到了《鲁问》中的一段对白。墨子对鲁之南鄙人吴虑说,“为了不让天下人挨饿,我曾想去种地,但一年劳作下来又能帮助几个人?为了不让天下人挨冻,我曾想去纺织,但我的织品还不如一个妇女,能给别人带来多少温暖?为了不让天下人受欺,我曾想去帮助他们作战,但区区一个士兵,又怎么抵御侵略者?既然这些作为都收效不大,我就想,不如以历史上最好的思想去晓喻王侯贵族和平民百姓,这样,国家的秩序、民众的品德,就都能获得改善。”我不禁想起了弃医从文的鲁迅。我想,这就是真正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只有具备深切的觉悟、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非凡的才华者方能如此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墨子不仅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思想家,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践者。为了“非攻”,他日夜兼程,不远万里地走了十天十夜,动用自己的智慧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楚王和鲁班放弃了攻打宋国;为了“节用”,他“以裘褐为衣,以跂蹻为服,日夜不休,以自苦为极;为了培养“厚乎德行”、“辩乎言谈”、“博乎道术”的“兼士”,他“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集文、理、工、农和军事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私立平民学校”,并且以身作则,在光学、力学、数学、机械、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令后世景仰的成就;为了宣扬墨学,他广收弟子,聚徒讲学,论战辩驳,周游列国……也许,正是墨子这种身体力行、德才兼备的巨大人格魅力,感召了弥丰天下的墨者们,让他们具备了“赴汤蹈火,死不旋踵”的强大凝聚力。

愈走近墨子,愈被他的执着和大义所感动,倾其一生,他都是努力耕作的那一个,即使“治于神者,众人不知其功。争于明者,众人知之。”试想,如果我们都能学习墨子将责任内化为使命,兢兢业业、无怨无悔,那我们不都是在为“中国梦”的实现添砖加瓦,那见证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指日可待的吗?(学生党支部杨哲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分享到:
×

用户登录

网站地图